在IB課程中的語言課中,中文課是很受歡迎的。基本上80%的學生都選修中文,只有一小部分學生選擇西班牙語、法語、日語或韓語。國際學校的學生來自將近50個國家,面對如此復雜多樣的語言背景,IB課程的中文課又分為母語班和非母語班。在母語班和非母語班內,根據學生水平的高低,又分出標準班(Standard Level1,2,3)和高級班(Advanced Level)。
我是從國內重點中學轉到國際學校的,自然被分到母語高級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這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與公立學校迥然不同。
不要以為在這里,中文課就可以輕松拿下。的確,在這里不用背文言文,不用分段落、寫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但是老師會在不斷鞏固我們語言技能的基礎上,讓我們大量閱讀,并指導我們進行文學賞析。
我們要求的閱讀范圍很廣,包括了文學名著、談美書簡、文學概論、名家散文、短篇小說、詩歌(古、現當代),戲劇、外國小說、翻譯作品等等。下面是我們11年級的閱讀清單:
1、翻譯作品(世界文學,長篇小說)
《簡·愛》 夏洛蒂·勃朗特
《苔絲》 托馬斯·哈代
2、中國古典文學,精讀作品(HL必須有詩詞的學習)
《今古奇觀》 (明)抱甕老人
《杜甫詩選》 (唐)杜甫
《茶館》 (現代)老舍
3、按文學體裁編組的作品,同一文學體裁(文學慣用手法,文學創作手段)
《圍城》 錢鐘書
《家》 巴金,原名李堯棠
《怨女》 張愛玲
《邊城》 沈從文
4、學校自選作品
《戴望舒詩選》 戴望舒
《紅高粱家族》 莫言
《三毛散文選》 三毛
在閱讀作品后,我們會有一次口頭交流活動,對作品的文化和背景進行討論,然后要求寫出一篇“反思陳述”。
“反思陳述”要求簡短意賅,篇幅要求在360-480個漢字之間,旨在考核通過口頭交流后,學生對對文化和背景元素的理解達到了何種程度。下面是我讀完《包法利夫人》后寫的反思陳述,這篇文章得了滿分。
閱讀《包法利夫人》,我發現本小說與其寫作背景息息相關,其文化也與文章內容相得益彰。故事情節看似復雜卻又清晰明了;語言大膽卻又含蓄。讓我有了進一步探知的欲望。
課堂討論里,我們談到:本小說誕生于七月王朝,一個混亂無序的歐洲社會。人們因政治的僵化和社會的停滯變的迷茫不安,丑惡荒謬的拜金主義社會和惡貫滿盈的人性是作者福樓拜寫成本小說的主因。同學們均得出此結論。大家又補充了: 本小說諷刺了資產階級的黑暗,同時也指責當時人們不切實際地想要攀登上層社會的虛無想法:人與階級的格斗均為徒勞,人們只能束手就擒于命運的指使。本小說也正是庸俗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真實寫照。
課堂討論后,我仔細閱讀了本篇小說并查找有關資料,我發現福樓拜在刻畫人物性格是運用了十分獨特的寫作藝術手法。本小說通過對大量的動作神態描寫,含蓄的語言,對故事情節進行展開;同時,文章采用了環境描寫,襯托人物心情及處境,反映出小說主題。
我對《包法利夫人》的時代背景通過課堂討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了解了作者眼中敗壞的法國資本主義之后,我更理解了這部作品誕生的原因。
除了“反思陳述”,學生還要提交一篇2000字左右對同一部作品撰寫的論文。2000字左右,可根據以下十五項內容自命題:
1、作家在作品開局采用了什么手法來為全篇定下調子?效果如何?
2、“如何謀篇布局,是中、短篇小說獲得成功的一大關鍵。”就上述論點,試比較兩位作家。(可以考慮小說的情節結構、線索、詳略、虛實、伏筆、照應等方面)
3、“優秀的小說常視角獨特。作家提出了問題,并迎擊問題展開情節敘述和細節鋪陳,使作品別有一番境界。”就小說的視角選擇及其效果,請對所選作品進行比較分析。
來源:國際學校網 本頁網址:http://www.dede618.com/ib/kecheng/3151.html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